新航娱乐

中苏关系破裂后,苏联百万大军持核南下,最后一刻为何不敢动手?
你的位置:新航娱乐 > 最新动态 > 中苏关系破裂后,苏联百万大军持核南下,最后一刻为何不敢动手?
中苏关系破裂后,苏联百万大军持核南下,最后一刻为何不敢动手?
发布日期:2024-08-25 08:09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上世纪六十年代,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在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上大量增兵,直到八十年代末,苏军在东北到新疆一线仍有54个师的总兵力。

面对苏军强大的军事压迫,中共领导人毫无惧色,一方面调兵北上,抽调大量军事科研人员前往崇山峻岭中研究原子弹与核弹;另一方面,号召全国7亿多人口“深挖洞广积粮”,把大量工厂与机关单位迁往西北。

然而,

苏联在中国边境布下的百万雄兵并没有与中国发生真正的大型战争

1982年,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,承认中国依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,中苏关系从对立状态转向缓和,在两国交界处驻扎近40年的大军也悄无声息撤退,取而代之是经济贸易往来与外长互访。

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有多甜蜜,翻脸后就有多“无情”
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,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,在天安门城楼上,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: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!

苏联方面,斯大林迅速做出反应,在次日发来贺电,

庆祝新中国诞生

,并邀请毛泽东在第二年访问苏联,

商讨建交

斯大林旗帜鲜明的表态使新中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,与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,

摆脱了建国之初的外交窘境

10月3日,苏联驻华大使馆建馆工程开始动工。4日,新中国派戈宝权为代表,接管了驻苏大使馆。苏联方面,斯大林派罗申大使在13日到达中国,递交国书,正式开始工作。

这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完成后,

中苏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

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。经济方面,农业、商业、轻重工业等在战争中均受到严重破坏;军事上,

海军空军极度匮乏

而苏联此时已经完成工业化,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国,

军事实力居世界一流水平。

毛泽东认为,到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经验,对共产党来说很有必要。

1949年12月16日,

毛泽东率领代表团首次出访苏联

,受到热烈欢迎。

毛泽东此次出访,除了学习苏联经验,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商讨废除旧约、订立新约。

二战时期,

国际上普遍承认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

。苏联在1945年8月,与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,其中涉及到蒙古问题与台湾问题,

毛泽东认为这些内容有损新中国主权

,因此要重新签订条约。

但斯大林对此却并不配合,双方谈判陷入僵局。无奈之下,毛主席回到宾馆,耐心等待周总理赶来。

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却趁机造势

,称社会主义阵营的斯大林变相囚禁了共产党人毛泽东。印度与英国更是放出口风,准备承认社会主义中国。

斯大林迫于压力,

主动请毛泽东出门谈判

1950年2月,周恩来代表中国,与苏联签订了新的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。条约规定,

中国最迟在1952年收回长春铁路

、旅顺大连,以及苏联掌握的日本在东北所有财产;

中国获得苏联3亿美元贷款

,10年内还清本息等。

条约签署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,中国依靠苏联援助与自身奋斗,

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

,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,

为之后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

1953年3月,斯大林忽然离世,赫鲁晓夫上台。为了稳固地位,

赫鲁晓夫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

,帮助中国建造核弹、提供导弹技术,并废除了斯大林时代一些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。这些举动使两国关系持续升温。

后来在“长波电台”和“联合舰队”的援助问题上,赫鲁晓夫与毛主席产生分歧。

毛主席认为苏联的方案是在侵犯中国主权,因此坚持在竣工后,由

中国支付全部费用

,获得所有权,

苏联只有使用权

最终因为意见不一,合作终止。

赫鲁晓夫认为,

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对苏联并不服从。

且两人“对质”时,毛泽东也是寸步不让。

但很明显,赫鲁晓夫忘了,中国与苏联都是主权国家,两国的交往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。

怒火冲天的赫鲁晓夫回到苏联,当即下令停止交付P-12型中程弹道导弹资料,次年原子弹样品、

核武器相关技术材料也被禁止交付

。赫鲁晓夫的行为,摆明了就是拿核武器在向中国耀武扬威。

对此,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,

几代人拼上性命

,制造出了两弹一星,

摆脱大国威胁

此后10年,两国关系持续跌入低谷。

发展到后来,苏联在两国边境线上大量增兵,对中国北方领土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。

对此,中国的态度是:

寸土不让

百万大军逼近中苏边境,中国选择积极应对,绝不妥协

1960年,苏联情报部门收到消息,称中国的核武器很有可能在1964年试验成功。

为了阻止中国拥有原子弹,1963年,由美国牵头,苏联与英国参加,在莫斯科签署了《

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

》,于1963年10月10起生效。此后在伦敦、华盛顿开放签署。

苏联这种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行为激怒了中国,加上1962年“伊塔事件”于边界谈判不利,中方开始在报纸上抨击苏联这种损人利己、维持核垄断的做法。

而苏联做法更加干脆,

在边界谈判问题上否认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

,要求中国承认,沙俄与苏联违反条约、非法侵占的土地归苏联所有。

从1964年2月到8月,双方只对黑龙江、乌苏里江东段4200公里的领土划分达成一致。

珍宝岛和七里沁岛争论未定

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,要求中国要么承认,要么全部不承认。

谈判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

。苏联大使乘车返回莫斯科,想要极力劝说赫鲁晓夫,不料他到达目的地后,却意外得知赫鲁晓夫被党内人士轰下了台。

中共方面,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以为

改善双方关系的机会已经到了

,周恩来便亲自前往莫斯科商讨问题,不料在接待会上,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竟挑衅代表团。

周恩来当即返回国内。毛泽东破例前往机场迎接。此时中共领导人都意识到,

中苏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

苏联开始源源不断向两国交界处增兵。到1965年,苏联在漫长的7400公里国境线上还只有15个师的兵力。

两年之内,苏联从西部调来2个近卫坦克师的兵力,

总人数达到17万

。此后又向蒙古进驻军队,到80年代,

中国边境上的苏联军队已经达到54个师、50万人之多,号称百万之众。

中国方面,面对苏联的军事挑衅和威胁,毛泽东坚决不后退一步。

1964年10月16日,

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

。中国拥有了与大国对抗的底气。毛泽东又在西北地区进行三线建设,把大量工厂和科研机构搬到山里,

动员全国兵力

做好了战争准备

珍宝岛事件发生后,苏联意识到再僵持下去,

中苏两国很有可能爆发真正的大型战争

,连忙派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找到周恩来,在双方努力下,珍宝岛最终顺利解决。

然而这时,

中苏边境上的苏联军队已经扩充到了42万人马

,坦克师、摩步师、装甲师、火炮、直升机、航空兵应有尽有,甚至太平洋地区也出现了一支舰队。

八十年代后,

战略导弹和轰炸机也被派驻远东地区

陈兵百万无功而返,战争代价高昂到无人承受

1979年,越南侵犯我国领土,中国军队发起自卫反击战,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境内。

当时越南背后有苏联支持

,因此中国军队的做法使苏联十分不满,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甚至专门到远东来巡视,并为边境线上的军队配发了更先进的武器,火箭军也从其他军区调来,

配合有着核弹头打击能力的重炮旅

,一同驻守在当地。

然而也是勃列日涅夫,在美苏冷战中逐渐意识到,

中苏对峙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

。否则苏联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70年代,苏联在冷战中居于劣势,

又面临着来自西欧国家的威胁

。欧洲共同体成立使苏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锐军队布置到交界线上,无暇东顾中国。

苏联国土面积辽阔,

而远东地区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火车

,在西伯利亚平原上,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部队调动、后勤运输的线路并不多。

其次,中国方面准备也非常充足。

原子弹和氢弹的相继试验成功大大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底气

,核武器对中国够不成严重威胁。

为了应对苏联可能发起的战争,中国动员了国内600万人的现役与预备役部队,规模达到史上最大。

在东北地区,中国军队修筑工事,从张家口到长江一带,

部署了多道完善的大纵深阵地

。一旦苏联军队攻入东北,无数条封锁线在等待着敌人。

最重要的一点是,苏联军事部门对大纵深作战进行了模拟测试,通过对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铁路运输能力的测算,

他们认为现有铁路设施无法支持苏联打这样一场战争

机械化部队对后勤运输的要求很高,短时间内得不到粮草补充,先锋部队马上就会变成孤军深入、四面无援的困境。

而以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来论,

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将苏联军队牢牢拖住

,使后勤部队有心无力,坐视前线部队被分解、消灭。

到时候,美国等敌对国家对苏联现状虎视眈眈,如若趁机插上一脚,

苏联将腹背受敌

,重演纳粹德国的下场。

因此经过仔细考虑,

苏联最终放弃了军事进攻中国的打算

80年代末,勃列日涅夫面对苏联内外困境,决定改善中苏关系。

1982年3月,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,

承认中国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

。中国方面接到信号,马上做出反应。1984年双方互派代表进行国事访问。

中苏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。

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。驻守在边境线上的军队也开始逐渐撤离。到苏联解体时,号称百万大军的苏联军队数量已经恢复到从前的水平。

参考文献

1、中国知网;中国的苏联历史研究七十年;哲学与人文科学;世界历史;

2、中国知网;战后苏联从中国东北撤军问题研究;哲学与人文科学;世界历史;

发布于:天津市